鬼吹灯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二百九十二章 中华重工的蓄力

第二百九十二章 中华重工的蓄力

    技术报每期需要刊登的内容太多了,纯技术的报告的篇幅,不但没有变少,仍然在持续的上升。

    从天文到地理,从海洋到气候。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当时丰富的天文学记载资料。

    南北朝的《水经注》,这本详细的地理学资料介绍国内地理资源,地理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的书籍。

    汉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彗星图。

    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天文历法回归年的精密计算为世界第一

    地理类。

    《法显传》又名《佛国记》,它是中国人最早以实地考察经历,根据个人的所见所闻,记载明一千年以前。

    中亚、南亚,也包括部分东南亚的历史、地理、宗教的一部杰作。法显从陆路赴印度,从海路回中国。

    其著作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关中印陆海交通的最早详细记录,对研究五世纪初的亚洲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诸蕃志》,赵汝适曾提举福建路市舶司,采辑大量海外资料,编撰《诸蕃志》。

    此书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中世纪诸国的风土物产。

    并记有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里程及所需日期,内容丰富而具体,是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献。

    《岛夷志略》

    ……

    这些不可计量的专业书籍的作者,来自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在山东东昌府聊城。

    一户举人之家,举人叫做陈德言,年龄在五十岁上下,洪武初年中举。

    家中妻子已经亡故,生下过一个儿子半路夭折,后来娶了几房姨妾,想要延续血脉,可最后一无所得。

    虽然三十岁中举,但明初举人的身份,在官场上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不像明中后期。

    不过此人因为无后,也就无心官场,回老家一心修行,有祖产有功名,是城中的绅士。

    绅士,即拥有基层的科举头衔,秀才以上的人物,这种头衔在明朝,只可以通过考试取得。

    清朝时,可以通过出钱购买,即捐生员。

    这种考上了功名,却没心思去当官的人,在明朝有很多,是广泛的现象。

    因为此类人生活富庶,更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此现象层引朱元璋大怒,有人高中进士却不去做官,下旨剥夺了其功名。

    但效果不大,许多人我行我素。

    像陈德言,家资小富,但足够维持体面生活,功名又不算高,所以不去做官,并不担心会惹来麻烦。

    就算有麻烦,也轮不到他。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因为他们所在的圈子。

    北平的技术报,已经传入了山东,不少人感兴趣,会托好友从北平寄来。

    有商机就有商人。

    许多商人会把北平的技术报带回去各地,卖给需要的人。

    这种花“巨资”买技术报的行为,是普通百姓不能理解的,他们认为是败家的行为。

    这是两者生活水平决定的,产生的不理解。

    买技术报的花销,是百姓一个月的开销,他们肯定是无法理解的,而对于陈德言这种人,他觉得值。

    因为买技术报的钱,对他而言不值一提。

    而在北平。

    因为当地发行,所以技术报的价格很便宜,不少工人家庭也会购买,这是社会财富的体现。

    今日。

    陈德言把以前看过的技术报,又拿出来看了一遍,打发日常的无聊时间。

    心中一动,想起了一篇古代绘图的书籍。

    他返回书房,找到了这本书,认真翻阅后,结合书本上的内容,在自己的想法上,写了一篇新的关于绘图技术的文章。

    正准备寄给北平技术报时,两名穿着中华重工工服的人,敲响了他家的大门。

    家中老仆引了进来,几人落座后,一番寒暄,陈德言才知道了二人的来意。

    原来技术报要拆分了。

    “技术报的篇幅太多,而且刊登的内容,也偏离了技术报的名字,所以经过上级商议,最终决定拆分技术报。”

    陈德言很好奇。

    “这等事,为何还需要专门来通知老夫?”

    两名工作人员连忙笑道。

    “陈老先生可不是普通人,您在我们技术报递稿了好几篇技术文章,是我们技术报的名人,所以专门来登门告知。”

    听到这个解释,陈德言非常的高兴。

    虽然对他带来不了什么利益,而且技术报的稿费,也没有放在他的眼中。

    但是这份技术报对自己的尊重,说明了自己的才能被人看重,这才是他忍不住兴奋的原因。

    古人多数比较淳朴,因为时代的原因。

    陈德言很认真的解释,“老夫递交的那些稿子,虽然出自老夫之手,其实许多是借鉴古籍,算是借花献佛,不算老夫的真本事。”

    两名工作人员没有奇怪。

    自从技术报创办以来,别的内容的文章不提,只专业技术的文章,向来是不缺的。

    特别随着技术报的名气越来越大,投稿的人变得更多,无数的技术文稿出现。

    仿佛大爆炸一样,炸出了好多的东西。

    不过作为技术报的工作人员,他们接触了很多投稿人,以及审稿虽然他们没有参与,但是毕竟属于一个报社,互相之间有交流。

    技术报有个看法。

    现在的时代,是最容易出名的。

    因为无数的古代技术,只需要翻新,加上自己的注解,局部的改进,就能出成果。

    这个时代什么时候终结呢。

    可能把以往和现有的技术,全部翻找出来后,大概就不会这么容易了。

    当然,在这个背景下,也会出现一些新的,以往没有的技术。

    比如工厂扩大后,诞生的各种需求,工匠们为了解决这些需求,就要想出别的办法。

    这些办法大多数是新的技术。

    前一类是工业革命前,主流的技术推动力量,后一类则是工业革命时期后,诞生的新的技术推动力量,代表之一如工匠出身的瓦特。

    两名技术报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与陈德言之间,具备良好的沟通基础。

    “陈老先生谦虚了,先民的成果是耀眼的,而陈老先生在先民的成果上推陈出新,同样是耀眼的。”

    另外一人附和道:“正是因为有陈老先生这样的人,才让技术得到不停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是对社会有功的人。”

    “哈哈哈。”

    陈德言笑的合不拢嘴,连说:“不敢当,不敢当。”

    两名工作人员来拜访陈德言,没有带昂贵的礼物,而是把最新一期刊登陈德言文章的技术报,以及稿费也带了过来。

    技术报和稿费,价值没有让陈德言动心,但是这么礼遇,让陈德言很开怀。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何况技术报上,不但刊登了陈德言的文章,还标注了他的名字,他如何能不开心呢。

    技术报的传播,主要还是在北平,其次是山东,然后是山西和陕西,其余的地方寥寥无几。

    并不是广阔地区对技术报没有需求,而是信息传播速度如此,技术报的传播辐射速度已经很快了。

    两名工作人员,告诉了陈德言技术报拆分后的详细情况,以及技术报的投稿地址还是原来的。

    陈德言最后留二人吃饭,二人解释还有其余的地方要跑,陈德言向二人打听过一个人。

    一名在技术报上,同样刊登了很多文章的,他们这个圈子中的“名人”。

    “此人和老先生一样也是山东的,不过老家在济南。”

    “哦。”

    陈德言了然,心中下了决定,过几日出趟远门,去济南拜访下这位大家。

    两名工作人员告辞了陈德言,他们的行李很多,寄放在了客栈,还有他们的马车也留在那里。

    古代驿站系统的发达,还有城市口的客栈,货栈等,具备各类专门的功能。

    前提是有钱。

    因为这些都需要花钱,普通百姓没这个需求,自然也舍不得花这份钱。

    除非发生紧急的情况。

    例如赵家寡妇,她的亡夫客死他乡,就是同乡花钱请专门的人员,千里送回北平。

    这个钱,赵家寡妇掏空了家底还给了老乡,加上操办亡夫的身后事,让赵家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庭,直接变为一穷二白。

    能供应两个儿子读书,可见其父生前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只不过生老病死。

    哪怕后世小康之家也承受不起意外,何况在生产力更低下的古代。

    技术报拆分了。

    技术报还是技术报,以前人们投刊还是往这里投,不过非技术的文章,会刊登在中华重工生活报。

    北平技术报,也改名为中华重工技术报。

    名字的更换,背后蕴含了某种意义。

    表明了中华重工,正式登上一个舞台,也说明了中华重工,已经做好了准备。

    不光是技术报。

    北平大剧院也开始了整改。

    朱高炽离开了北平,但中华重工的发展没有停滞,反而因为朱高炽的放权,大刀阔斧的自我改进起来。

    北平。

    形势越发紧张。

    (本章完)

    

    http://www.cxbz958.org/gongyedamingcongbeipingkaishi/372923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bz958.org。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bz958.org